自古人择水居,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宿迁,别称“水城”,享有“华东净土”“江苏氧吧”的美誉。作为一条流淌着岁月脉动与印记的道路,通湖大道由南往北,经过宿迁城区、工业园区,跨越古黄河风光带通往骆马湖,不仅是宿迁城市南北交通干线,也是宿迁连接古黄河、骆马湖的旅游风景大道,是一条融宿迁城景水意,赏湖光水色自然之美的生态大道。
中外园林承建通湖大道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作为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对全长约7.1公里的通湖大道配套绿化及两侧20至50米宽的绿化景观进行提升。
生态打底
还城市“自然海绵”功能
通湖大道在开发建设之初便按照宿迁市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生态塑造城市基底,以开放空间确定城市格局,顺应自然,敬重自然,构造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
芦苇荡漾,翠竹摇曳,碧波粼粼,一条7.1公里长的中心绿廊贯穿宿迁市。这条绿色廊道连接起北京路与运河南堤,宛若一条蜿蜒的“绿色项链”把大自然与城市串联在一起,具有慢行步道、休闲驿站、雨洪调蓄、雨水收集等多重功能。
项目以“三段五核、一廊多点、大美林相、花满宿城”的景观视域为生态景观基础,以生态建设为内容核心,契合宿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城市定位,以“连城达郊、揽景赏湖,穿城入湖、四时风光,行于自然、惬意生活”为主体定位,紧紧围绕“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建设方针,让水在道路两侧绿地中流动起来,让通湖大道成为宿迁生态大公园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绿色生态、休闲体验、旅游通道三大体系与骆马湖旅游协同发展,提升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生活品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匠心工艺
践行海绵城市新理念
为推动通湖大道景观提升工程这一重要民生工程优质履约,项目团队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全方位把控施工质量,力争打造标杆工程。
漫步宿迁通湖大道,湿塘、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相关细节随处可见。项目以庭院开放工作为契合点,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取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手段,将部分市政道路的雨水径流,引导至两侧绿地净化消纳,项目海绵城市分区汇水,实际面积约60.96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达73%。
仔细观察,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低于路面,且为中间低两边高的沟状,植物景观也异于平常,路边没有雨水井,连接路面与绿化带的路沿石上却多出一些孔洞。下雨时,路面雨水通过导流孔进入生态草沟,草沟上的狼尾草、蒲苇、细叶芒、石竹等灌木花草耐水又耐旱,可起到拦污净化、过滤吸附的作用。
生态草沟下,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逐层对雨水进行渗透、滞蓄等处理,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草沟吸纳不了的溢流将通过高于生态草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项目团队同时运用生物滞留池技术,将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同水污染治理工艺相结合,通过合理组织场地内雨水径流路径,共实施雨水花园7450平方米、下式绿地8868平方米、湿式植草沟988平方米、湿塘17688平方米,将通湖大道景观带打造为高显示度的公共海绵空间,初步实现了雨水资源利用,道路及绿地的雨水径流汇入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湿地等海绵设施,蓄存净化的雨水可用于浇灌养护,达到雨水流量控制和水质净化的双重目标。
科学实施
打造自然生态水环境
项目团队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从雨洪管理降峰减流的角度出发,运用低影响开发策略梳理场地,打造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厚绿林带为主体,贯穿整条绿道,构建起一条完整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打造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城市广场结合雨水花园、绿地采用透水铺装,下雨时可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过滤雨水,汇入河道净化涵养,发挥场地生态共生功能;雨水花园、生态湿塘等兼顾滞留净化雨水与丰富景观风貌;生态沟渠设置在硬质场地及道路旁,减缓地表径流,收集雨水;生态湿地创造出自然生态的水环境,净化水体。
作为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者,中外园林凸显行业创新优势,以缔造最具现代生态环保特色城市为一体的发展导向,不断探索创新,以专注、专业的态度助力生态城市建设,科学组织、精心实施,高质量完成通湖大道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使得通湖大道成为一条承载宿迁文脉、展示城市魅力的生态绿廊,一条注重大绿量的交通要道,一处生态、景观、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地标,并成功获得“2022年度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奖”。
中外园林将继续加快实施“两最”战略,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打造优质精品工程,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呼吸吐纳,为未来更多海绵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