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媒体
企业文化
创先争优
书画摄影
文海拾贝
园林新知
植物赏鉴
 
网站首页  >  和谐企业  >  对外媒体  >  党群建设
党群建设
“我与中建共成长”
发布时间:2008/12/15           阅读:3095 次                 I     收藏     I     打印     I     关闭   

~刊载于《中国建筑新闻》报第278期~
 
        一九八三年七月,仅二十岁的我,怀着干一番事业、闯一片天地的梦想,带着父母长辈的嘱托、老师的期望和同学们的祝福,踌躇满志地踏上奔驰的列车,从美丽的北国江城哈尔滨奔赴地震疮痍尚存、但已是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正在恢复建设中的“大工地”——唐山。
 
        时逢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都呈现出勃勃生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当时人力资源枯竭断档,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与使用也空前地被重视,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也真正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被分配到中建二局四公司水电队,担任一名电气工长。
 
        如果说是改革开放举国上下齐奋进的大好形势,使我们成为了时代的宠儿,那么,切合实际及时出台的有关政策,更是使青年学生大胆实践、尽快成才的重要保证。犹记当年,中建总公司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制定和出台了重点培养使用八十年代以来大中专毕业生的重要措施,为广大青年学生搭建了一展身手、大胆尝试的舞台,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
 
        当时办公环境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生活上住着四面透风、冬冷夏热、满屋老鼠乱窜的简易板房,工作中用着从“大三线”运回的五六十年代使用过的、一用力就有可能垮掉的办公桌,交通工具是一辆只有铃不响的破旧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工地、业主、设计院之间,不时还与工人师傅共同劳动。尽管如此,我感觉工作和生活非常充实,当时的最基层业务人员极少,案头文字、业务资料等工作样样亲历亲为。画图纸、写技术安全交底、编施工方案、做材料计划、写签证办洽商、画竣工图、填写竣工验收证明等等,占据了我大部份的业余时间,各项工作完成的也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很快就得到了工人师傅和领导同事的认可。对于我来说更幸运的,是有几位扶持、关心、指导的老前辈,他们有的是转业的军官,有的是六十年代毕业的老知识分子,更有一批对青年学生大力支持的工人师傅。他们在业务上的悉心指导、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有自己不懈努力,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也离不开领导的信任与赏识,我进步很快,毕业两年后我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公司党员队伍中的青年代表。一九八七年,也就是毕业的第四个年头,被委以担任独立在外施工的北京焦化厂自备电厂工地的施工队长,带领着成份复杂的施工队伍在稻田地搭起活动板房、地上铺上油毡,历经两个寒暑交替,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使我从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岁月流逝,时光进入一九九O年,初具规模的新唐山赢得了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的举办权,石油宾馆做为运动会媒体报道的记者驻地,因该项目工期太紧、施工难度大被当地一家知名建筑企业退回,市领导及建设主管部门想到了中建二局,于是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四公司,当时公司领导的决心很大,但大部分人认为风险较大,不愿涉足,也正在这时,“苦命”的我又临危受命,被派到这个工地担任水电施工队长。
 
        工地离家不到五公里,因工期紧、任务重,我与项目班子长期吃住在工地,不到一年我们提前完成了任务,比正常工期提前一年完工。这期间只抽空看几次刚满周岁的女儿,每每想到这些确也很酸楚。还记得,在市政府外事部门工作的一位老大哥朋友到工地找我,看到栖身的破工棚,看到满身灰土、一脸疲惫的我,用一种不理解的眼神、审度着发问:“老弟,这么拼命,又这么“混腿”(唐山话执着的意思),为啥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养家糊口,领导信任呗!”是啊,现在想起来,这话即实在又无奈,苦中作乐,但更体现了执着的一面。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会有回报,荣誉接踵而来,我荣获了“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建设工程先进生产者”,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优秀管理者”等称号,同年又被评为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在庆功会上,年仅二十七岁的我又履新职,被提拔为为工程处副主任。
 
        此时,朋友的理解、家人的期盼,似乎可以得到释然,但是,还来不及坐到新办公室,又把行李搬到了几十公里外的新工地,这是中建系统承接的几个当时全国试点小区之一。任务重大、标准高、工期紧,就这样又是一年的紧张施工,在项目即将竣工的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由衷佩服当时的公司决策层,启用年青人的胆识令人刮目,我刚满二十八岁又被委以主持工程处(后来改为分公司)全面工作的重任,在这个岗位上,我又干了三年。
 
        我是幸运的,也可谓“顺风顺水”,一步一个台阶,仅用了短短的十二年,完成由工长、施工队长、工程处副主任、主任(分公司经理)四个关键岗位的磨练与游历,完成工业建筑、公用建筑、民用建筑的项目施工过程的闭合“交圈”。正是这种经历,为我以后的各个岗位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使我知道了“企业兴旺、我富我荣,企业衰败,我贫我耻”的关系,正是这些使我领悟了什么是团队精神,如何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等价值观念。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们来到了中建,融入了中建这个群体,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无奈和迷惘,我们没有理由放弃。
 
        一九九五年末,我又履新职,担任中建二局四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工作,对于一个包袱沉重、观念相对落后的企业来说,这是一项挑战性很高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我干了六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有像唐山信息港那样当年资金好、体量大、影响大的项目入帐,为公司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记得那是二00一年七月十三日,我成功地为公司又拿下一项工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一天是申奥成功的当天,这项工程的承接为我在中建二局四公司工作的十八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经过一个月,我被调中建二局总承包公司担任副总,后来进入局总部市场部。
 
        二00五年初,我又来到中外园林,还是没有离开中建。回首来到中建的满满二十五年,当年满头青丝、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伴着中建的成立、成长、成熟、上市,也已满头花发、青春不在,已逾不惑之年。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用三位宋人的诗句慨括人生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的“衣带惭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段的“众里寻她千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概而言之,即:迷惘、执着、返朴归真,小结我二十五年的工作经历,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沉重的工作压力,不同时期面对“精彩纷繁”的诱人的外部世界,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动摇徘徊、迷惘,也想过诱人的丰厚待遇,但每每想起这二十五年来的付出与所得,自己亦心安理得,尤其又何以割舍对中建的依赖,毅然选择了“为伊消得人憔悴”,选择执着地与中建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满成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338